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经部
  后魏诏刘芳更造金石又诏祖莹理之太乐令张乾龟
谓莹曰刘芳所造六格郊丘宗庙用之北箱黄钟之均
实是夷则之调馀三箱宫商不和共用一笛又有姑洗
太蔟二格用之后宫检其声用复是夷则钟磬之县各
十有四莹复更为十六其后元孚复询张乾龟等前置

宫县四箱笋簴十六又有仪钟十四簴县架首初不叩
击元孚始案律求声依十二月设县会旋相为宫之义
又得律吕相生之体亦可谓用心矣然乐县十二应十
二月中气古之制也四箱十六簴用四清之过也仪钟
十四簴用正倍七音之过也

  后周乐县

  后周 长孙绍远
谓乐以八为数时裴正上书以为大舜
欲闻七始周武爰创七音特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 (第 3b 页)
首诏与 绍远
详议遂定以八数焉后武帝读史书见武
王克商而作七始又欲废八县七并除黄钟正宫用林
钟为调首 (第 4a 页)
绍远
复奏曰天子县八肇自先民详诸经义
又无废八之典且黄钟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
其可后帝终废七音属 (第 4a 页)
绍远
遘疾虑有司遽损乐器乃
与乐部齐植言之要之废八县七非也废七县八亦非
也折之圣经惟县十二为合古制矣

  …… (第 4a 页)
  隋初宫县四面面各二簴通十二镈为二十簴各一员
建鼓四员歌琴瑟箫筑筝搊筝卧箜侯小琵琶面各十
人在编磬下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面各八人
在编钟下舞各八佾宫县笋簴金五博山饰以流苏植
羽其乐器应漆者天地之神皆朱宗庙殿庭加五色漆
画天神县内加雷鼓地示加灵鼓宗庙加路鼓殿庭不
加鼓县工皆平巾帻朱连裳后牛洪等更定其制袭后
周故事用七正七倍合为十四 长孙绍远
援国语书传七 (第 4b 页)
  圣朝铎制有二有木为单头者今太常用之所以引文
武之舞也


























  后周世宗朝 长孙绍远
初为太常广造乐器无不克谐
惟黄钟不调居尝患之后因闻浮图氏三层上鸣铎声
雅洽宫调取而配奏之果谐韵矣观隋 (第 6b 页)
  从上相承有铜籥一以银错题其铭曰籥黄钟之宫长
九寸空围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秤重十二铢两之

以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二律祖孝孙云相承传是
蔡邕铜籥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遣大宗伯卢景宣上党
长孙绍远
岐国公斛斯徵等累黍造尺纵横不定后
因修仓掘地得古玉尺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
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 (第 7b 页)
十二铢两之为一)
(两三分损益转生十二律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籥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遣大宗伯卢景宣上党公 长孙)
(绍远
岐国公斛斯徵等累黍造尺纵横不定后因脩仓掘地得古玉斗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 (第 122b 页)
添钟磬为三半不得也)
 今按小胥注云钟磬编县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者
 谓应十二律及黄大太夹四清声也后周 长孙绍远
 
云天子用八周礼云天子县二八倕氏之钟十六毋
 句氏之磬十六汉成帝获古磬十六周礼图县十六
 此数事照烂典 (第 4a 页)
章扬㩁而言足为龟镜隋志云后周
 故事县钟法七正七倍合为十四盖准变宫变徵凡
 为七声有正有倍而为十四也 长孙绍远
引国语七
 律又引尚书大传谓之七始其注云谓黄钟林钟太 …… (第 4a 页)
 蔟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歌声不应此者去之然据
 一均也宫商角徵羽为正变宫变徵为和加倍而有
 十四焉(按北史 绍远
所奏乐以八为数裴正上书以大舜开七始周武制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
 (为正调之首周明帝诏与 (第 4b 页)
绍远
详议及武帝读史书见武王克殷作七始欲废八县七 (第 4b 页)
绍远
奏天子县八)
 (百王共轨是援七律七始之说而倍七声者非 (第 4b 页)
绍远
本议)梁武帝加以浊倍三七
 二十一而同为架虽取繁会声不合古宋王尧臣等
 言编钟磬之法历代不同或以十九 (第 4b 页)
  十一蔡邕铜龠尺(后周玉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
八厘后上相承有铜龠一以银错题其铭(见制律篇中)
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龠后周武帝保定中
诏遣卢景宣 长孙绍远
斛斯徵等累黍造尺从横 (第 10a 页)
分八釐从上相承有
铜龠一以银错题其铭(见制律篇中)祖孝孙云相承传是
蔡邕铜龠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遣卢景宜 长孙绍远
斛斯徵等累黍造尺从横不定后因修仓掘地得古
玉斗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 (第 42a 页)
默识之是以宋沇闻光宅寺铎以协姑洗 长孙绍远
获浮图鸣铎以备黄钟荀勖访赵州之牛铎廉郊跃
池内之蕤宾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者夫亦精诚
之极而鬼神为之通 (第 5a 页)
有八惟器数曰八音舞数曰八佾方数曰八
风并无声数从八者若隔八相生则以隔七声而八与
一和仍是七声之清声也 北周长孙绍远
欲于七声之
外加一黄钟引左传天子用八周礼天子县二八及倕
钟十六古磬十六为证乃于十二月乐县每簴七之外 …… (第 11b 页)
侍郎裴正以为舜开七始周制七音并不用八致魏帝
时用 绍远
言改七用八又时用正言改八用七踌躇改
换经五六次不决致 (第 12a 页)
绍远
临死犹与乐部齐树书又上
帝书又嘱其子览必得用八以瞑目而终竟不用世之
冒眯彊僻牛硬豕倔至死不变有如此而 (第 12a 页)